A
B
C
D: 生殖细胞!
C: 抗生素只能创造无菌环境,不能创造无毒环境
生态工程的四个基本原理包括:自生(物种多样性原理)、协调(协调与平衡原理)、循环(物质循环再生原理)、整体(整体性原理)。
生态工程的四个基本原理实例
1、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层次——体现
2、建设“海绵城市”种植水生植被净化,对植物引种的选择——体现
3、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,易爆发虫害——违背
4、湿地的破坏,水体的污染——违背
5、无废弃物农业——体现
6、建立高新农业时,沼气池的建立——体现
7、某生态工程以沼气工程为中心,各类植物的秸秆、枝叶用来生产饲料喂养畜、禽、鱼,人、畜、禽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,沼渣水返还农田、菜园、果园、苗圃、鱼塘——体现
8、引种时考虑是否适应环境——体现
9、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,不能过度放牧——体现
10、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,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——体现
11、一个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不应超过环境容纳量——体现
12、在对毛乌素沙漠治理过程中,栽培的植物的选择——体现
13、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——违背
14、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,既号召农民种树又要考虑农民生活问题——体现
15、园林既能改善生态环境,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——体现
16、前面造林,后面砍树——违背
17、桑基鱼塘——体现
18、桑基鱼塘中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,互利共存,实现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,形成了可以自我维持的有序整体——体现
19、“陆基种桑、桑叶饲蚕、蚕沙喂鱼、塘泥培桑”的农业生产模式——体现
20、桑基鱼塘中的桑和甘蔗适应我国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;四大家鱼混养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;桑叶饲蚕,利用了种间关系,但养殖的蚕的数量没有多到危及桑的存活——体现
21、桑基鱼塘将原本割裂的生产系统优化组合,能够发展多种经营,为农民创造收入,是结构优化的“社会—经济—自然复合系统”——体现
22、桑基鱼塘模式大大提高系统生产力——体现
基本知识
自生原理
概念: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、自我优化、自我调节、自我更新和维持。
理论基础: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(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);个体水平上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、再生更新等,系统水平上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(特别是种间关系)进行自组织,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,形成有序的整体。
实施措施:
①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(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);
②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、发育、繁殖,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。
循环原理
概念: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,既保证各个环节物质迁移顺畅,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高。
理论基础: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。
应用原则: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,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,减少整个生产环节“废物”的产生。
实例:无废弃物农业——保证了土壤的肥力,改善了土壤结构,培育了土壤微生物,实现了土壤养分如氮、磷、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。
协调原理
概念: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,生物与环境、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实施措施:①生物与环境、生物与生物之间要协调与适应 ②考虑环境容纳量
实例:我国西部地区缺雨干旱,土壤较为贫瘠,应该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树种,如沙棘、山杏、刺槐、小叶锦鸡儿等。在西北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,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力(环境容纳量)。
整体原理
概念:系统建设以整体观为指导,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,不仅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,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。
理论基础:
①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,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,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,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,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。
②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,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,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。
③社会习惯、法律制度等也都对生态工程建设有着重要影响。
实例: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与社会、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。
关键点
生物多样性,自我调节能力——自生
物质循环,无废弃物——循环
生物与生物,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协调——协调
自然,经济,社会——整体